时间:8月14日14:00-7月11日18:00,地点:纪忠楼
2025年8月14日14:00-8月5日18:00,各知名专家分专题作专题报告。各专题师生展开了交流互动。
结构防灾专题
2025年8月14日下午,结构与防灾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结构与防灾学科简介专题讲座”,为200余名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学科介绍与讲座。讲座伊始,建工系教师代表孙泽阳副教授系统梳理了必威BETWAY官网土木工程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学院在结构与防灾领域的特色优势。随后,建工系教师张骞老师及多位教师代表就各自的研究方向做了精彩分享,并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 | ![]() |
![]() | ![]() |
![]() | ![]() |
2025年8月15日,结构与防灾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六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上午场次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龙河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作了题为“复位构件及结构抗震性能与韧性”的学术报告。徐龙河教授系统阐述了复位构件在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韧性方面的关键作用,详细讲解了其工作原理、设计优化方法及实际工程应用,特别强调了通过创新技术实现震后快速修复,增强结构可恢复性的重要意义,为提升建筑安全性和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随后,长安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春生教授带来了题为“钢桥疲劳研究与实践”的精彩报告。王春生教授系统介绍了钢桥疲劳寿命评估方法,重点分析了焊接节点累积损伤演化机理,并提出了疲劳裂纹防控技术与维护策略,为保障桥梁全寿命周期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短暂休息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首席科学家、日本工程院院士冯德民院士为大家带来题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隔震装置的开发和应用”的专题讲座。冯德民院士从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视角,系统阐述了隔震装置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创新路径。通过分享最新创新技术成果与实际工程转化经验,他强调了校企协作推动减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价值。随后同济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彦博教授带来了了题为“高强钢力学性能与结构高效应用”的讲座。王彦博教授深入剖析了高强钢材料的本构关系与断裂韧性机理,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他重点介绍了团队在装配式节点构造优化、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控制等方面的突破性成果。报告最后,王彦博教授展望了高强钢在超高层建筑与大跨结构中的轻量化应用前景,为实现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8月15日下午,长安大学张岗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钢结构桥梁防火技术与标准编制”的讲座。张岗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钢结构桥梁高温力学性能劣化机理,系统分析了防火涂料性能与构造技术的特点与应用,阐述了耐火设计参数体系的构建思路,并分享了相关技术标准编制的要点。报告最后,张岗教授还就防火措施施工工艺与全寿命周期维保策略提出了专业建议。短暂休息后,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副总工程师罗开海研究员作了题为“地震工程基础与抗震概念设计”的讲座。罗开海研究员系统讲解了地震工程基本原理,强调了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通过解读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他深入剖析了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并辅以工程实践案例进行生动说明,为提升建筑抗震性能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专业指导。
桥梁专题
2025年8月14日下午,桥梁工程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桥梁工程学科简介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李帅教授总结了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在桥梁工程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指出中国桥梁建设已实现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的历史性跨越。并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桥梁工程为例,生动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卓越成就。同时,李帅教授也客观分析了当前桥梁工程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机遇,强调该学科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随后,李教授从行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和平台条件等方面对必威BETWAY官网桥梁学科进行了简要介绍。特别是依托由张喜刚院士领衔的“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必威BETWAY官网桥梁学科在重大科研攻关和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李教授还对必威BETWAY官网桥梁工程的师资力量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各课题组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最后,李帅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鼓励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加强学术交流,拓宽专业视野。这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桥梁工程学科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热情。
2025年8月15日,桥梁工程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三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8月15日上午,中铁二院集团工程公司王应良高级工程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欧洲钢桥和结合梁桥技术”的讲座。王总工程师以欧洲钢桥和结合桥梁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详实的技术参数分析,生动展现了欧洲桥梁的技术特色。接着,王总工程师详细介绍了欧洲钢桥和结合梁桥规范体系,着重对比了中欧规范的差异,深刻阐释了规范设计对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性。最后,王总工程师提出了“安全、经济、优雅”的桥梁设计理念,强调扎实的结构理论基础、自主创新结设计方法以及国际视野的培养是成为优秀桥梁工程师的必由之路。
必威BETWAY官网副研究员茅建校老师随后带来了题为“大跨度桥梁风效应智能化监测及控制研究进展”的讲座。茅老师从现代桥梁跨度超大化和结构轻柔化的发展趋势出发,指出桥梁风振问题研究的紧迫性。茅老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桥梁风振监测领域的最新成果,重点展示了桥梁性能参数动态追踪的多种技术实现手段,并介绍了应用于苏通大桥、虎门大桥、润扬大桥、南京四桥等多座大桥风振性能评估的桥梁模态参数动态追踪软件。相比于传统的风洞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该技术在准确性与时效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茅老师也展示了用于风振控制的多种特殊阻尼装置。最后,茅老师提出了“监测-控制-评估”一体化智慧系统的创新构想,鼓励同学们融合气象观测与现场实测,通过交叉学科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监测精度与控制效率,为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坚实保障。
8月15日下午,来自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黄李骥副主任带来了题为“历史、工程技术与未来——巴拿马四桥设计的思考”的讲座。黄主任首先介绍了巴拿马四桥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对该国发展重要性,特别回顾了百年前运河工程建设的技术与代表性人物,阐述了这项工程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接着,黄主任详细讲解了巴拿马四桥的建设条件与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概念设计方案、业主要求和关键结构的构造,并讨论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所做的设计优化与调整。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带来的技术难题,黄主任深入讲解了桥梁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国际工程设计理念的差异,黄主任对我国桥梁工程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创新设计、跨国协作及全球视野对我国桥梁发展的重要意义。
岩土工程专题
8月14日下午,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举办了首场学术活动。必威·BETWAY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原系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戴国亮教授为在场师生介绍了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发展历史、研究平台、师资力量和教授团队、学生培养等基本情况,以及我们桥隧与地下工程系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互动环节,戴国亮教授与同学们就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8月15日,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迎来了四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8月15日上午,广州大学刘海教授和必威BETWAY官网彭翀教授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刘海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无损检测、隧道智能监测、探地雷达、雷达遥感与深空探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等。刘海教授分享了其在嫦娥五号和六号月壤结构探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月壤探测仪成像技术和月壤内摩擦角估计方法等创新性发现。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彭翀教授则聚焦地质灾害数值模拟研究,详细介绍了多相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并与同学们讨论了数值模拟相关的若干问题,为岩土工程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8月15日下午,岩土工程专题分会场由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和必威BETWAY官网尹玫教授带来各自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周迎新院士长期从事岩土与地下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他现任亚洲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亚洲区主任及董事会成员,并担任国际隧道协会地下空间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成员,主导多个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周迎新院士分享了使用岩洞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韧性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新加坡实际工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尹玫教授主要从事能源岩土工程、智能地下结构和海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尹玫教授围绕深海滑移、绿色能源和智慧交通等前沿领域,就岩土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与前沿探索分享了独到见解。
市政工程专题
8月14日下午,市政工程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必威BETWAY官网市政工程学科介绍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推介”讲座。必威BETWAY官网梁止水副研究员系统回顾了市政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围绕该学科当前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的构成情况以及在学科建设与科研实践中取得的各类成果展开了细致说明。此外,梁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市政工程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并对市政工程全系教师的研究方向逐一进行了介绍。
8月15日,市政工程专题分会场迎来四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8月15日上午,必威BETWAY官网梁止水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MBF的生物巢法及其污废水处理研究及应用”的学术报告。梁老师系统介绍了自主研发的MBF新型填料及其三维四膜层“生物巢”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基于该技术的污废水处理工艺。随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晓虎教授带来了“污水、污泥协同减污降碳技术创新思考“为题的报告。报告伊始,戴教授对大环保产业的未来格局与人才培养提出独到见解,然后梳理了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入阐述了污水、污泥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对水务领域减污降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污水污泥低碳处理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接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徐力刚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扎根野外,服务地方——科技赋能绿水青山,初心筑牢生态屏障“的报告,通过分享自己的个人科研成长经历与鄱阳湖站的发展历程,激励青年学子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
8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董慧峪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饮用水高毒性消毒副产物生成与控制”的报告,深入分析了消毒与消毒副产物(DBPs)的背景、饮用水DBPs的生成、DBPs前驱物识别以及DBPs的生成控制,并重点介绍了O3-BAC工艺在降低溶解性有机物(DOM)
饱和度和芳香性的方面的创新突破。该技术可实现对高毒性DBPs的高效控制。
工程管理专题
8月14日下午,必威BETWAY官网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学科推介讲座。建设与房地产系的多位老师通过分享了学术经历和研究成果,为与会同学们全面展示了工程管理学科的独特魅力,也诚挚地邀请参加本次夏令营的本科生加入必威BETWAY官网工程管理的大家庭。袁竞峰老师首先系统介绍了必威BETWAY官网工程管理学科的核心理念、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前沿。周圣华老师详细展示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发展情况,并代林艺馨老师介绍了其研究方向与学生培养经验。吴伟巍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探讨了数据与平台的关系,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袁竞峰老师还代表基础设施可持续智能化研究组,深入介绍了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控、PPP模式与投融资决策、绿色建造和低碳经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夏妮妮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表达了对有志科研学生的期待和支持。武雷老师聚焦大型工程结构施工技术,探讨了现代建筑施工工艺的创新解决方案。朱瑨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城市韧性和城市生命线领域的最新研究。徐照老师深入剖析了工程领域图形与视觉技术相关研究。王骞老师介绍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并展示了智能建造领域的智能建造与运维、机器视觉、建筑机器人、质量与病害检测及语义模型重建等研究方向。
![]() | ![]() |
![]() | ![]() |
![]() | ![]() |
![]() | ![]() |
2025年8月15日,工程管理专题分会场共邀请了四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
2025年8月15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群伟教授带来了以“研究生学术素养修炼”为题的报告。王教授从学术道德、文献研读、科研方法、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等维度,系统阐述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王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规范性提升等核心议题,并针对研究生普遍面临的选题策略、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等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随后,国际知名学者Mirosław Jan Skibniewski教授带来了以“Success factors for implementing 3D prin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为题的报告。Skibniewski教授指出,3D打印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革命性创新,正在重塑传统建造模式。Skibniewski教授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性、法规标准和项目管理四个维度,深入解析了材料研发、设备优化、成本控制和标准制定等3D打印技术的核心问题,并通过迪拜、荷兰等地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该技术在复杂结构建造、应急住房和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独特优势。报告特别探讨了不同规模项目中3D打印技术的适用性边界,为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 | ![]() |
![]() | ![]() |
2025年8月15日下午,天津大学田钧方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城市道路交通流建模与仿真”的报告。田教授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宏观、微观及中观交通流模型的构建原理,深入分析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仿真中的应用,并结合典型城市路网案例,展示了仿真技术在交通管控策略评估与优化中的价值,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宁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鲁棒优化的共享单车系统运营管理研究”的报告。朱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不确定性建模、强化学习与分布式算法相结合,构建了适应实时需求波动和突发干扰的共享单车调度模型。报告以上海、深圳等城市为案例,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鲁棒优化技术降低运营成本、优化车辆分布,并对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可持续交通发展路径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力学专题
8月14日下午,力学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了学科推介讲座。艾伟龙老师向力学专题的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必威BETWAY官网力学系的发展历程、实验室概况和学科战略定位,并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类专业问题。他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资源三个维度向同学们全面展示了东大力学学科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成就,深入分析了东大力学学科的特色优势,激发了同学们对力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024年8月15日,力学专题分会场迎来四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8月15日上午,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国平教授带来题为“装备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的精彩报告。王教授深入剖析现代科技工业面临的设计、加工、试验、评估和运用能力不足五大瓶颈问题,并介绍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及配套仿真设计软件在复杂装备系统的动力学仿真、设计、加工、试验、评估和运用中的巨大应用潜力。王教授以磁流体减振为例,生动展示了国产软件算法在提升计算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
随后,国营925厂科技带头人贠来峰教授带来以“‘新80单兵’筒式武器及发展方向”为题的精彩报告。贠教授深入分析了现代军事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单兵武器升级与创新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新80单兵”筒式武器在实战应用中面临的结构失效等关键技术挑战。贠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型单兵火箭筒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运用力学原理指导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新型单兵火箭筒。该创新设计有效实现了发射筒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升了武器的发射精度和可靠性。
8月15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杨辉教授带来了以“高性能电池材料中的电化学-力学耦合效应及其应用”为题的专题报告。杨辉教授的报告深入探讨了高性能电池材料中的电化学-力学耦合效应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展示了基于耦合效应研究的新型高性能电池材料设计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为高性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还为高性能电池材料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存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8月15日下午,必威BETWAY官网力学系吴邵庆教授以“分布动载荷识别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结构中的应用”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吴教授深入讲解了分布动载荷识别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结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和安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了基于先进传感与算法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技术的最新成果。该研究不仅为航空航天结构的健康监测和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为飞行器结构完整性管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智慧建造与运维专题
2025年8月14日下午,智慧建造与运维专题分会场成功举办“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简介专题讲座”。智慧建造与运维系主任管东芝副教授和副主任赵瀚玮副研究员为40余名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学科介绍讲座。管东芝主任介绍了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学科依托的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情况。他指出,学科聚焦“数字设计与智能防灾”、“智能施工与装备”和“智慧运维与管理”三大方向,在支撑FAST、港珠澳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两位老师详细介绍了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各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和最新成果,展示了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同学们踊跃提问,提出了许多具有见地的观点。这场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未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热情。
![]() | ![]() |
![]() | ![]() |
![]() | ![]() |
![]() |
2025年8月15日,智慧建造与运维专题分会场迎来四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在上午的讲座中,必威BETWAY官网冯东明教授以“基于深度学习的车桥参数反演识别研究”为题,深入探讨了车辆移动荷载和桥梁异常状态的智能识别技术。他介绍了三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车桥动力系统参数反演算法,并分享了其在桥梁安全评价和日常维护中的实际应用。冯教授的演讲为学员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广阔前景。
接下来,必威BETWAY官网徐照教授聚焦“城市信息模型构建与智能决策”,详细讲解了BIM、CIM技术与智能信息决策的融合。他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CIM技术在城市规划、交通优化和土地利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展望了未来CIM技术在复杂城市系统中的发展方向与挑战。徐教授的演讲为学员们提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全新视角。
上午场讲座的最后,来自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李寿千正高级工程师,以泰州市九龙片区为例,分享了智慧水网建设的创新实践。他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和物理模型,展示了“原型—模型—数字”三网融合的智慧水利系统建设实践。李工程师的演讲为学员们呈现了智慧水利技术在基层应用的生动案例。
在下午的讲座中,浙江大学舒江鹏研究员以“面向工程结构的具身智能关键感知与控制技术”为题,探讨了工程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建造与检测中的前沿进展。他重点介绍了计算机视觉引导的机器人控制、图像与点云融合的结构检测,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的数字孪生技术。舒研究员的演讲为学员们打开了工程智能化的新思路。
讲座结束后,四位专家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学员们积极提问,就智慧建造、城市信息模型、智慧水利及工程机器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耐心解答,并鼓励学员们投身于土木工程智慧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本次讲座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与顶尖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土木工程智慧化发展的兴趣与热情。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第十六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